很多農資小店的經(jīng)銷者并非植保專家,大多也只是半路出家,對于植保知識知之甚少。但是,在這個競爭越來越大的農資環(huán)境中,老百姓對技術服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農資經(jīng)銷商有必要去學習一下簡單的植保常識。
莊稼的病害簡單可分為細菌、真菌和病毒這三類,也許不能辨別到底是哪種病害,至少可以知道是哪一類,用藥的時候就比較好參考了,的成功率也比較高。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如何辨別這三大類病害。
首先是看癥狀類型。通常我們把生病植物變化分成5大類型,就是腐爛、壞死、變色、萎蔫、畸形。
由于真菌的種類很多,不同真菌能夠造以上5類病狀,其中常見的是壞死和腐爛,如玉米大小斑病、小麥葉枯病、大白菜黑斑病等各種形狀的葉斑病,壞死發(fā)生在根部或莖桿上就形成枯萎病、根腐;
細菌通常破壞細胞壁,讓細胞內的物質外滲或阻塞水和營養(yǎng)物質在植物體內運輸,所以主要造成腐爛、萎蔫癥狀;而病毒侵入植物一般不會立刻殺死植物,主要是改變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引起植株顏色或形狀的改變,我們叫它變色和畸形。
真菌和細菌都可以造成腐爛病,怎樣區(qū)分它們呢?
細菌造成的腐爛往往出水很多,爛成一灘泥,而真菌造成的腐爛有的較干有的濕潤,上面常常長出各種顏色的霉層或小黑點、小黑粒。另一個區(qū)別是細菌造成的腐爛發(fā)出臭味,真菌病害沒有臭味,有衣物發(fā)霉甚或發(fā)酵的香味。
同樣是葉斑病,如何區(qū)分呢?
由于細菌破壞植物的細胞壁、細胞膜,使細胞內物質滲到細胞間,這樣就變得透明,所以細菌病害的病斑很像水浸或油浸狀,邊緣有點透明。濕潤條件下,能夠在發(fā)病部位看到亮黃色小珠子,是細菌的菌膿。真菌病害會長一些霉層或小黑粒,病毒病斑的表面什么東西都不長。由于傳播方式的差異,他們在田間的分布也會不同。
細菌和水關系密切,細菌病害的分布常與流水、淹水、雨滴飛濺有關;病毒病害常和傳毒昆蟲的活動有關。
觀察病害田間分布情況,也可以間接推測植物病毒對寄主的危害,素有“植物癌癥”之稱,防治上十分困難。病毒在侵染寄主后,不僅與寄主爭奪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而且破壞植物的養(yǎng)分輸導,改變寄主植物的某些代謝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致使植物生長困難,產(chǎn)生畸形、黃化等癥狀,嚴重的造成寄主植物死亡。
為了有效地控制植物病毒病,人們采用了各種措施,包括輪作、種子脫毒、病毒間的弱毒株系交叉保護、抗病品種的選用、傳毒介體的控制及化學農藥的使用等,近年來轉基因植物抗病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但這些措施還不能有效克服病毒的危害,且化學農藥的使用對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危害,在當前大力提倡綠色食品和環(huán)境保護的前提下,加強植物病害的綜合防治和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已成為植保工作者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為了能開發(fā)出有效控制病毒且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抗病毒藥劑,研究人員不斷尋找和篩選天然的生物源抗病毒物質。目前,國內外已報道的天然抗病毒活性物質種類很多,有的已形成產(chǎn)品,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